我的人型犬生活.五週年
我成為Stone的人型犬寵物已經五年了。這五年看來,就是個從激情走向平凡的過程。
平凡,並沒有什麼不好。再強烈的新鮮感都總有一天消退。當初看到的第一張情慾圖片,讀過的第一本情色小說,在圈中認識的第一個網友,在語音通話第一次坦白自己的調教願望清單,在現實中第一遭體驗清單上的調教……總是刺激無比,往往興奮到令人夜不能寐。
但是新鮮感這回事,即使第一次如山洪,第二次如海濤,第三次如泉湧,去到第六七次,十次廿次,總會萎縮得像瀝青路旁汽車的排水匯流一般孱弱而渾濁。這也是所有人發展所有興趣都會面對的難題,當全部的未知都成為已知,全部的驚喜都變做預期,新鮮感燃燒殆盡之後,還有什麼能推動你繼續深入呢?
我的話,是因為能透過BDSM學到的事情實在太多了。國高中的時候,網上甚少中文BDSM資源,為著自己的性喜好著想,只得扚起心肝苦讀英文。那些飽含色情意義的英文俚句,儘管不能直接應用到高考試卷,卻至少燃起我對學習外語的興趣。人到大學,還是一如既往的內向和不善交際,若非想要被調教的慾望痕癢難止,從而迫逼自己學習社交應酬,恐怕到今天我還是會窩在舒適圈裏淺嚐著孤獨吧。有很多當初單純出於興趣相投而結識的圈中同好,譬如我的飼主Stone,多年下來,已經成為使我生命受益匪淺的貴人。
我與飼主,偶爾還是會購置新道具,鑽研新玩法。但人總不會天天都在過年。若然沒有新事,那就如往常一樣,像狗那樣在地板爬行,用狗盆進食,在狗籠午睡,喊著狗一般的聲音與飼主互動,享受平凡又溫馨的幸福。
或許從尋常人的目光看來,BDSM就是個三教九流,群魔亂舞的社會亂源。尤其外界媒體對於LGBT+、BDSM、戀物,以至是其他次文化圈的管中窺豹,與其說是讓大眾增廣見聞,實際多是出於獵奇心才稍作消遣。各種訪問與專題之中,不時會出現一種「因為遭遇過什麼經歷才落得如此下場」的因果印象:可能是破碎家庭的出身,或者是難堪的童年創傷,或者是某個人生挫折而引致的社交恐懼。受不了現實殘酷,便躲進這個地下避難所裏,借著奇異的裝扮與行為去換取一時安寧。有時不曾明言,有時甚或語帶善意,言談之間卻把兩者「隨手」置放一起,彷彿在暗示:
「如果你沒有那些過去,沒有因此而沾上這種興趣就好了。」
但我在圈中結交過的人們,平凡人——就如同其名,平凡而佔據多數。每人都有各自的優劣長短,高峰與低谷,堅強與柔弱,往績與遺憾。我不曾遇到過荷里活電影英雄般的無暇聖人,也沒有一無是處或十惡不赦的丑角。有的只是每個平凡人的底蘊裏面,與「正常」稍有不同的「特色」而已。
更重要的是,沒有人值得被定義成怪物。與其說離經叛道之人容易陷進BDSM圈,現實更多是因為這個社群無遠弗屆的接納能力,使得各種不受主流價值歡迎的孤兒有所容身。這份包容,不是容忍或漠視,而是理解與支持——取向、喜好、多元關係、愛人與被愛的體現方式,在這裏都能找到全新定義。當主流社會只用一秒拒人於千里之外,再用同等短促的時間去期望我們突然「被治好」「重回正軌」,次文化圈卻用一生去學習與進化,去證明每一個個體都值得擁有平凡卻不盡庸俗,快樂卻不盡刻板的人生。